首页

国内女王黄金圣水视频

时间:2025-05-29 23:46:31 作者:全国首枚!高二学生成火箭总师,“手搓”火箭成功发射 浏览量:90425

5月27日

深圳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

“手搓”探空火箭

突破10千米海拔高度

火遍全网

相关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

“太厉害了”

“现在的中学生强得‘可怕’”

“少年强则国强”

“人类满级小孩哥”

究竟是哪些深圳少年这么牛?

“手搓”火箭上天

到底是怎么实现的?

  01

  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总设计师是一名中学生

  27日上午,中国首枚由深圳、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主研制的气象探空火箭“飞燕一号”,在青海冷湖成功发射。

  点火发射1分钟后,遥测数据显示,火箭在青海冷湖最高飞行高度海拔为10555.7米,地面接收站成功收到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。

  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全长1.52米,飞行高度可达到8千米以上,最大飞行速度约2马赫(约为2450.16千米/时),由气动结构分系统、航电载荷分系统、发动机分系统和地面站分系统组成。

  “真的发射成功了”“这一刻,我太激动了”“等火箭成功回收了,我们就可以开香槟庆祝了”……“天极航天”成员们围在一起,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
  据了解,“飞燕一号”的研制始于2024年6月26日,来自深圳、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,在北京锦绣航天科普基地开展集中学习、方案论证,完成了火箭的初步设计。

  之后,他们回到各自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设计和实验工作,按照火箭研制的规范流程,系统性地完成了火箭的设计、实验、加工、集成、装配和测试。

  深圳新安中学(集团)燕川中学高二学生王裕宁担任该火箭的总设计师。

  “自由翱翔的飞燕,就像我们几位少年一样。”王裕宁介绍“飞燕一号”名字背后的涵义,他们将努力学习、大胆实践、勇于创新,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不断进取,努力挑战新高度,将来投身航天事业,为中国和世界航天发展创造新辉煌。

  02

  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

  王裕宁从小就对火箭、宇宙充满好奇,并系统研学航天知识。在燕川中学航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支持下,他牵头组建“红箭航天社团”,学习火箭设计、燃料调配、航电控制等专业知识。

  深圳新安中学(集团)燕川中学党总支书记 邹小新:在多方支持下,燕川中学“红箭航天社团”的同学们牵头,全国各地一些中学生火箭迷共同研制“飞燕一号“。历时11个月,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成长,综合能力、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。

 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李春林介绍,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是由全国各地中学生火箭爱好者自发发起的航天科创项目,经火箭专家指导自主研制的中国首枚中学生探空火箭。

  “该项目是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,能够启发、带动更多学生讲科学、学科学、爱科学、用科学,为建设航天强国、科技强国作出贡献。”李春林说。

  据悉,火箭发射期间,在现场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的共同支持下,同学们发起成立了青少年火箭爱好者联盟,为全国更多小伙伴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,带动更多青少年参加火箭科技创新活动。

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徐大军:我们愿意提供高校的教育资源,更多地参与到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,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、输送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。

  (央视网微信公众号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不负重托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

在交通方面,该市聚力打好“同城融圈”交通三年大会战,计划投资超400亿元,目前已完成投资381亿元;轨道交通方面,西渝高铁加快建设,渝北至广安、广涪柳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;高速公路方面,镇广高速加快建设,城宣大邻高速、合广长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;快速通道方面,重庆都市圈北向综合交通枢纽加速构建;开行广安至重庆跨省公交3条、定制客运11条,川渝两地首条跨省际“一站多点”班线客运“邻渝双城巴士”投入运行。

因“个人原因”辞职未满1个月的他,主动投案了

10月28日晚,一场形式多样、生动活泼的普法宣传节目展演在合肥大剧院精彩上演。结合反电诈内容的传统凤阳花鼓、音乐快板、黄梅戏、庐剧等齐上阵。

鄱阳湖畔:风吹稻浪 秋粮归仓

“伦福儒曾三次到访良渚古城遗址。”徐天进回忆。伦福儒在图录上看见良渚的玉器后,埋下了对良渚古城遗址“向往的种子”。2013年,“世界考古·上海论坛”举办,伦福儒于会议期间来到杭州,参观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遗址、观摩玉琮等器物。

陈永裕、彭家典、王希刚、贾军被提起公诉

王小洪指出,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在旧金山举行历史性会晤,开辟了面向未来的“旧金山愿景”。希望双方以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为根本遵循,秉持相互尊重、和平共处、合作共赢原则,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,为两国禁毒执法合作和人文交流扫除障碍。

粤桂产销对接会在广州举行 助力“桂品入湾”

潘维廉是福建第一位持“中国绿卡”的外国人,是改革开放后福建省的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,从遇见厦门到爱上中国,成为中国蓬勃发展的亲历者、参与者、见证者。回忆起1988年刚到厦门时,潘维廉说:“当时道路坑坑洼洼,尘土漫天,天天有断水断电的情况。”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